運動訓練對大家來說意味著甚麼?
有些人追求減重、肌肉肥大、某項的力量提升或贏得某項比賽。
有些人只是想心情愉快、燃燒卡路里或只是單純想活動身體。
無論我們的目標是甚麼,我們都需要在每次的訓練都有適當的規劃。
如果我們每次動不動就過度訓練,
這樣一來,很有可能即使我們練習了很多,進步也會變緩慢,甚至倒退。
這不僅影響我們的身體機能,也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。
在醫學上,過度訓練有一個醫學術語叫做過度訓練症候群 (Overtraining Syndrome)。
主要是指當我們訓練後常常會有這類症狀,例如症狀 A、B、C,而且這些症狀經常同時出現。
那麼過度訓練症候群的症狀包含了哪些呢?
一般來說,我們在運動或訓練之後,我們總是覺得很累,很疲憊,很睏,或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,
或者這些症狀其實沒有那麼嚴重,但是卻頻繁且莫明奇妙地出現,
或者我們在下次訓練時,無法達到上次訓練時的水平。
比如說我們定期進行深蹲訓練,可能是一週一次。
在正常的深蹲訓練中,我們最多可以蹲到 100 公斤。
但我們在沒有受傷的情怳下,按照既定日程表進行訓練,卻只能蹲到 90 公斤,且蹲不太起來,
而且這個情怳也持續了兩週或以上。
在這種情怳下,我們沒辦法達成原定的訓練目標,甚至連上一趟的訓練目標都無法完成。
這可能是過度訓練的症狀 – 各方面機能的表現,不單單是力量、訓練組數、持續訓練時間等都下降了。
另一方面,如果我們在之前的訓練中從來沒有出現過扭傷或是拉傷的情況,
但最近我們訓練中受傷的頻率明顯增加。
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必須非常小心,看看我們是否已經達到了過度訓練的程度。
其他症狀還包括:
免疫力下降,容易感冒、睡眠品質變差、情緒變得更波動、胃口變差、
身體的疲憊恢復期變得緩慢、訓練動力降低,甚至沒有動力去運動或訓練等等
不過,我們的身體狀況每天都在浮動。
我們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上了所謂的過度訓練症候群呢?
我們的建議是這樣子的。
假設我們沒有受傷,課表也沒有特別的變動或其他特殊情況,
不論我們採用甚麼訓練方式,
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無法達到之前的訓練目標(包括強度、次數、組數等),
甚至表現比上次還差,那麼很有可能我們就出現了過度訓練的情況。
雖然網上有一些量表可以參考,例如:POMS、RESTQ-Sport、Athlete Burnout Questionnaire (ABQ),
但我們並沒有一個明確且100%準確的測試標準來判斷我們是否過度訓練。
所以除了我們上面提到的各種症狀之外,
特別是當我們的訓練強度沒有達到先前的表現時,我們一定要慎重考慮過度訓練的可能性。
另外,控制訓練量和充足的休息也很重要。
我們需要對每個主要的訓練項目進行衡量,
了解每週進行多少組訓練對我們來說是合適的或沒問題的。
過度訓練的症狀因人而異,
不要高估一天的效果,也不要小看一年的累積。
鍛煉是一項長遠的項目,最重要的是合理規劃,持之以恆。
慢慢來才能更快地實現我們的目標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