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走路的時候,通常都是用腳跟或腳跟外側落地。
當腳平放的時候,我們的重心就會開始向內移到足弓處,
然後從第一、二腳趾開始向前發力,邁出下一步。
不過,如果我們在走路時把所有的推進能量都放在第一和第二腳趾上,
我們的小腿就很容易變得愈來愈粗、愈來愈緊繃。
要讓我們走路更有效率,更省力,
我們除了要記得以上的走路步驟之外,
我們也可以運用我們的薦椎來推動我們走路。
薦椎,又稱骶骨,是位於我們臀部正中的一大塊三角形的骨頭。
它是我們整個脊椎的地基,也是我們上半身重量的主要承載點。
當我們開始向前邁出下一步時,
我們可以想像:有人推著我們的薦椎第二節往前走,
由推動薦椎的力量帶動我們踮腳尖、向前推進。
在這個過程中,重心的位置落在薦椎上,
所以,我們不用主動做出踮腳尖的動作,
而是因為我們重心(薦椎)向前,所以我們踮起腳尖、被推著往前走,
而推進的位置會在第一二根腳趾之間。
這組動作是需要練習的。
我們在走路的時候,就是要想像:
薦椎往前,第一二根腳趾離地
如果一開始不太會控制,
我們建議用手,把我們的薦椎頂著,
這樣薦椎就能更容易做出骨盆往前位移的動作。
要注意的是,薦椎不在我們的腰部。
如果我們從腰部發力,直接從腰部往前推,
雖然我們都會做出骨盆前傾的動作,
但腰椎的壓力會很大,有腰椎滑脫的可能。
因此,要記得將重心放在我們的薦椎上啊。
大家不妨嘗試一下吧。
相關示範在我們 Instagram 專頁上的帖子上,歡迎瀏覽。